您的当前位置: 广西梧州农业学校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正文
 

广西梧州农业学校发展沿革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7810    时间:2016-12-1

学校发展过程概述

 

广西梧州农业学校建校于1956年,已历整整六十个春秋。六十年来,梧州农校历尽沧桑,风雨兼程,跨越两个世纪,曾两度下马,三迁校址,四易校名。但是,苦难与荣誉同行,在60年的办学历史过程中,全体梧农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团结奋进,积极投身于学校改革发展事业中,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已发展为一所初具规模的广西示范、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一、平乐时期:

    源远流长 平乐发祥(1956.秋—1958.)

1956年秋,正是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由初级社向高级社过渡即将结束之时,为巩固合作社,掀起一个集体生产大发展的高潮,平乐专区农业合作干部学校应运而生,这就是梧州农业学校之初始。学校校址为创办于20世纪40年代初的广西省立平乐高级职业学校原址。该校当时设有三年制的农产品制造科和农艺科两个专业,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学校学潮高涨,反动派无法控制,而于1949年上半年停办。

这一时期办学形式主要是半年一期的培训班,专为区各县培养高级农业社管理和技术人才。校长由平乐地委农村部部长晨光兼任。

二、苍梧时期:

(一)跃进林水(1958.71965.春)

19587月,正值大跃进高潮,广西调整行政区划,改平乐专区为梧州专区,辖原平乐专区富钟、昭平、贺县、蒙山及容县专区的藤县、岑溪、苍梧。专区机关迁入梧州市,学校也随着迁到梧州专区所辖的苍梧县龙圩镇林水都坎村。校名改为梧州农学院,陈一桥任校长兼总支书记,李义任总支副书记。教职工有29人,当年招收由专区各公社选送中专学员350人。

(二)艰难办学(1958.71965.春)

学校迁入苍梧龙圩林水都坎村后,没有校舍,教师和学生以连为单位分散住在借用的农家房屋里,全体师生一边参加建校劳动,一边上课,至1960年已初具规模。1959年学校整顿提高,更名为梧州农业学校,设农作物、畜牧兽医两个专业。1960年,成立梧州农业专科学校,农专、农校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当年通过高考面向全广西招收农学专业大专班38人,从福建、江苏等地分配有高校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成立有共青团教工支部,各班成立有班委和团支部。

1962年,国家经济出现特大困难。7月,梧州地委决定解散农校,教师分散安排到地区卫校及苍梧县一些单位,学校仪器设备、图书等被瓜分殆尽。1964年,地委决定恢复农校,校名为梧州地区农干校,把分散在各地的原农校部分干部教师调回,陈灵启任校长,主要举办社队干部农业技术培训班。招收学员104人,学制一年。这部分学员于19651月毕业。

三、信都时期:

(一)再迁校址 命运多舛(1965.春—1985.秋)

1964年停办了近两年的梧州农校在地委行署的重视下,又恢复了办学。但由于与地区卫校同在林水都坎村,地方太小,地委决定把农校迁到田地广阔的当时的贺县信都示范农场,与示范场合并。原在校学员也随迁信都。1965年春,农校迁址到信都,当年招收农学专业中专班98人;1966年,招收农学中专班102人,此时农校校园及生产试验场地占地达到1000多亩。但由于当年发动的全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学校教学受到严重冲击,同年10月,学生停课“闹革命”。19677月,6566两个年级学生同时作毕业处理,国家不包分配(后落实了政策)。同年8月,地委宣布梧州农校停办。

(二)斗资批修 长夜漫漫(1965.春—1985.秋)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6566两个年级学生回家,梧州农校再次被宣布停办。这是农校办学史上第二次被宣布下马解散。留在学校的教师白天耕地种田,晚上斗资批修。同年104日,地区成立一〇四干校,农校留校人员并入一〇四干校。直至1973年冬,地委决定恢复农校,校名为梧州地区农校。1974年春开始办培训班,培训班对象是公社、大队农业干部和生产队农科组知识青年。

(三)艰难等待 初见曙光(1965.春—1985.秋)

梧州农校受“文革”影响,停办长达六年,1973年冬方得恢复,次年春开始举办半年一期的培训班。197610月“四人帮”垮台,“文革”结束,全国拨乱反正,教育事业渐受重视,学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教师队伍逐渐壮大,办学条件得到改善。1978年,学校在连续举办了五年短期培训班的基础上恢复招收普通中专班。

(四)青山有意 流水无情(1965.春—1985.秋)

“文革”结束,各行各业的发展开始进入春天时代,梧州地区农校也在逐渐恢复之中,至1978年,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师资队伍逐渐壮大。十年内乱,人才奇缺。1978年,梧州地区农校通过高考招收两个农学专业普通中专班共94人;1979年继续通过高考招收两个农学专业中专班92人,一个牧医专业中专班45人;1980年招收一个农学专业中专班。但由于信都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生活贫乏,办学条件差,不适合办普通中专,80级农学班只好半途转玉林农校就读。尽管当时农技人员紧缺,急需加大培养力度,但梧州地区农校在信都举办普通中专教育的历史不得不宣告结束。

停办普通中专班后,从1981年至1985年,学校改办短期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当时各公社、各县农业局副职领导、各场站正副站长。1981年,自治区农业厅接管梧州地区农校,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农业学校。在农业厅、梧州地区行署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开始了迁址八步的工作,梧州农业学校的发展历史即将揭开新的一页。

四、八步时期

(一)艰难奠基(1985.秋—1996.秋)

信都远离当时的贺县县城,而农校又地处信都的偏僻之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1980年招收的一个农学中专班被迫半途转读玉林农校。之后,农校只好继续举办干部培训班。这时的梧州农校办学条件和职工生活条件简陋,人心思走,面临难以办下去的困境。1984年,苏海华校长审时度势,英明决策,请求区农业厅、梧州地委、行署的大力支持。苏海华校长带领全体教职工几经努力,费尽周折,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1987年全面完成搬迁新址的任务,在新校址上建成了五层教工宿舍楼、三层教学楼、三层实验兼办公楼、工人平房宿舍各一座,为学校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在搬迁新校园的同时,梧州农校于1985的秋季,借用位于新校址不远的地区民族干部学校的校舍,招收多种经营专业中专班一个班,学生40人。这是梧州农校八步办学的开始。

(二)校运昌盛(1985.秋—1996.秋)

  1984年,在苏海华校长的努力下,开始了筹备迁址的工作;1985年,新校址的建设工作正式开始,全体教职工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迁址建校的工作中,热切期盼能早日到新校园工作和生活,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建成了校园最基本的教学、生活设施,1987年从高校接收各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生10充实教师队伍,初步具备了办学的基本条件。1987年招收多种经营专业、农学专业中专班各一个班。借用地区民族干校在八步办学的第一届毕业生在新校址举行了别具一格、意义深远的毕业典礼,预示着梧州农校繁荣昌盛。

  全校师生在苏海华校长及后来的邓汉新校长等领导班子集体领导下,边办学边建校。经十年,至1996年,共建成教学楼两栋,实验楼、男生公寓楼、女生公寓、职工宿舍楼、图书馆、饭堂(兼礼堂)各一栋,总建筑面积11000,拥有较为现代化的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等;专业设置由只有一个多种经营专业,发展到农学、牧医、多种经营、农业经济管理、乡镇行政管理等5个专业;在校生由最初的40人发展到900多人。梧州农校已成为一所初具规模,有较强办学实力,为桂东乃至全区培养中等农业技术人才的摇篮,为建校四十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学校迁入八步后,缺乏一个实习基地一直是困扰办学的突出问题。1996年,在苏海华老校长、邓汉新校长的努力下,与地区农科所进行协商谈判,调换和购回了部分土地,在信都原校址上初步建成了我校功能较完善的农、牧专业实习基地。

梧州农校迁址八步十年,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招生专业不断拓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不断增强。

(三)一体两翼 创新发展(1996.秋—2011.1)

 1997年底,学校新的领导班子成立,19982月,自治区农业厅派黄飞徐建寿同志到学校担任领导,从此梧州农校进入了一个人心稳定、团结向上、开拓进取的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师范、财会、管理类中专招生连续下滑,办学规模不断缩小的情况下,梧州农校却连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1999年招收农业推广专业4个班,畜牧兽医专业2个班,园艺专业1个班,植物保护专业1个班,共计8个班,人数382人。当年在校生达到1324人,在校生规模达到历史之最,其中植物保护专业还是新开专业。至2000年,学校已开办有普通中专、函授、短训等多种形式的办学层次。开设有园艺、农学、畜牧兽医、多种经营、农业经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在校生达1000多人。学校建设、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日趋完善,教学改革、科技研究、办学效益蒸蒸日上。

2001年,随着国家取消中专学生统招统分,中专招生严重下滑,当年9月,新生报到57人,招生专业只有农学、牧医两个专业。为求生存,学校一方面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使过去的纯农专业逐步向工科电子类转型。另一方面充分调查研究,利用原有校舍和文化课教师的优势,2001年通过申报,经贺州市教育局同意,自治区教育厅备案,创办了校中校——桂梧高中。桂梧高中的创办,确立了“一体两翼”的办学思路,使学校渡过了生源不足的难关,在逆境中得以生存下来。

2002年以来,学校顺应形势,不断调整办学思路和专业结构,不断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机电电子等新的工科类专业,2006年计算机应用成为自治区示范性专业,2006年学校顺利通过省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至2006年建校50周年时,在校生达3000多人。2008年数控技术应用成为自治区示范性专业,2009年学校通过广西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评估,2010年,学校通过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截止2010年底,建成职工宿舍楼3栋,实训大楼、男生公寓楼、女生公寓楼、教学楼1栋,、饭堂(兼体育馆)各一栋,学校的硬件设施明显增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四)承上启下 平稳发展(2011.1—)

2011110日,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广西梧州农业学校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桂编﹝20112号)精神,我校校名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农业学校”更名为“广西梧州农业学校”,是自治区农业厅管理的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为相当正处级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设置办公室、人事科、教务科、学生科、计财科、招生就业办公室6个管理机构,学校实名编制(全额拨款事业编制)141名,非实名编制65名,后勤服务聘用人员控制数11名。核定校级领导职数4名。教学教辅机构的设置及调整由学校提出方案,经自治区教育厅同意后,报自治区农业厅审批。工会和党团组织按有关法律和章程规定设立。201211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关于同意广西梧州农业学校设立教学教辅机构的批复》(﹝201254号)精神,同意我校设立基础科、培训科、畜牧兽医专业科、汽修专业科、现代农业专业科、商贸专业科、信息中心、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信都实训基地、后勤服务中心、图书馆、心理咨询室等12个教学辅助机构。学校现设立有基础科、培训科、信息中心、信都校区办公室、后勤服务中心、图书馆、心理咨询室等7个教学辅助机构。

20113月,黄亮同志到校任校长。重新修订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思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炼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梧农人精神;完善制度建设,推行目标管理、全员聘任制等;狠抓项目建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努力拓宽学校招生渠道;加强设施建设,办学条件日趋完善,在校生突破4000人。一是学校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对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逐步解决了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多,校园场地不足、实训基地紧缺等突出问题。二是加强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增专业5个即学前教育、车身修复、观光农业经营、农产品保鲜与加工、老年人服务管理,2011年获得中央财政280万畜牧兽医基地建设项目,2012年获得自治区125万畜牧兽医基地建设项目,2013年获得中央财政360万汽车车身修复基地建设项目,2014年获得自治区500万畜牧养殖基地建设项目,2015年获得自治区500万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基地建设项目,2016年获得自治区500万观光农业经营基地建设项目。三是重新规划信都校区,加大力度建设信都校区。五年来,共计投资了2000多万元,主要用于教学实训楼、宿舍楼、综合楼等项目建设,使一度荒废的信都校区重新焕发新的活力。四是做活做宽培训。学校积极拓展培训范围和市外实训基地,加强与市县联系,开展了扶贫、水库移民、基层农技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训工作。五年来,各类培训5000多人次,培训人数、质量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培训工作得到了学员和社会的好评,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201512月,赵彦鸿同志到校任校长、书记,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顺势而为,办学思路清晰,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稳定办学规模。2016年新增电子商务专业,至此,学校开设的专业达到了19个。2016年招收全日制学生1660人,在2016年全国、全区职业技能等各类大赛中,荣获全国职业院校大赛中职组三等奖1个,全区职业技能大赛中职组一等奖1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10个,勇创历史新高。20169月,获得2016年第三批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中央专项资金300万;201610月,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与贺州市政府共建的广西桂东职业农民学院已批复。

经过几代梧农人的努力,学校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在自治区农业厅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在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下,我校一定能抓住机遇,始终保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扎实工作,迎接各种挑战,使我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发布:yehai  审核: huangchunyan  时间:2016-12-1 9: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