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梧州农业学校2024年年度质量报告
2024年,在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及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及支持下,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自治区教育大会精神,以办人民满意的职业学校为核心,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以人为本,教育为先;求实强能,多元提升,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扎实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高学校现代化治理能力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内涵和品牌,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精神,学校对2024年度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全面回顾总结,编制本报告。
1.基本情况
1.1办学定位
广西梧州农业学校创办于1956年6月,隶属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坐落于素有“湘桂粤三省通衢”之称、“世界长寿市”——贺州市,分为八步校区和信都校区,是广西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广西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和贺州市唯一一所自治区直属的国家级重点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
学校坚持“明理求真,精技立业”的校训,秉承“以人为本,教育为先;求实强能,多元提升,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狠抓质量,深化内涵谋发展,突出技能强素质,立足行业创特色,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围绕“党旗引航,创新发展;五星标准,争创一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协调发展,强化特色;注重内涵,提高质量”的发展思路,以建设成为“产业联系紧密、校企深度交融、产教一体办学、行业特色鲜明、育人效益显著”的广西示范性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目标,带动和辐射贺州当地以至广西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
1.2发展规模
学校拥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60亩,其中八步校区位于市中心,占地面积52亩,信都校区占地面积108亩。校舍建筑面积为114156.94㎡,实习实训教学场馆42553.79㎡,拥有配套齐全的教学、图书、实训设备及生活体育设施,设备总值5694.32万元。
1.2.1学生情况。2024年学校招收全日制学生2628人,比上一年度的2512增加116人,全日制在校生为5703人,同比去年增加382人。各年级巩固率,一年级为99.8%,二年级为97.8%,三年级为97.1%,与上一年度基本保持持平。推进高职院校联合办学,作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联合办学点,我校2024年共招收大专新生42人,合计大专层次在校生142人。
1.2.2教师队伍。学校现有编制数为209人,在职教职工340人,其中专任教师275人、专任双师教师102人,行业导师15人。师生比为1:19.94。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267人,占专任教师的97%;硕士以上学历11人,占专任教师的4%;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职称40人,占专任教师的15.8%。
1.2.3设施设备。学校教学仪器设施设备总值5694.32万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31.32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近1万元,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生均实训实习工位数0.56个;生均纸质图书35.1册。
1.2.4专业设置。学校设置生态、机电、商贸、文教四个专业部,开设有畜禽生产技术、园艺技术、休闲农业生产与经营、宠物养护与经营、淡水养殖、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会计事务、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与管理、中餐烹饪、幼儿保育、移动应用技术与服务、智能网联应用技术等15个专业,其中畜禽生产技术、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为广西示范性专业,畜禽生产技术、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为广西优质专业。
1.3条件改善
学校认真落实国家《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不断完善“生师比、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等监测指标,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承载能力。
1.3.1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建设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室2间、直播实训室4间,新建标准教室3间,对信都校区变压器供电总容量扩容至800千伏安。投入1160.49万元新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总建筑面积4900㎡;投入360万元新建示范性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项目总建筑面积1465㎡;完成两个校区学生宿舍门更换288个,进一步改善学生住宿条件。
1.3.2教学资源不断增加。为夯实教学根基、优化育人条件,学校全力投入教学资源建设,年内新增教学科研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131.69万元,助力教学科研实践;新增图书23989册,进一步丰富图书馆藏资源;推进建设2024年中央成品油价格调整对渔业补助资金项目——现代渔业技术创新集成示范推广实训基地、自治区示范性中职畜禽生产技术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学生专业技能提供有力平台。
1.3.3师资队伍日益壮大。精心组织人才招聘工作,年内引进新教师6名;规范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申报通过正高级职称1人、高讲职称8人、中级职称8人、助理级职称8人;有序开展干部提拔工作,年内提拔正科2名、副科1名。现有专任教师340名,生师比达1:19.4,进一步推进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建设。
学校对照办学条件达标工程,积极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加大经费投入,提升办学水平,投入了1160.49万元新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增加建筑面积4900㎡;投入了360万元在信都校区建设示范性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项目,增加建筑面积1463.06㎡;投入了58.75万元在八步校区建设教室3间,增加建筑面积565.42㎡。目前,校园占地面积达标建设213715.08㎡,校舍建筑面积达标建设114156.94㎡,图书仪器设备达标建设5694.32万元,师生比达标建设1:19.4,进一步推进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建设。
2.人才培养
2.1党建引领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紧扣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自治区教育工委2024年工作要点,聚焦重点任务,全面履职尽责,创新实干,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
2.1.1坚持“引”为先,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一是党总支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示范作用,推动理论学习质效全面提升。二是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政治学习制度、“三会一课”等制度,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组织全体教职工、党员干部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党员干部和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养,坚定理想信念。三是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教育全体党员学纪、知纪、明纪、守纪,增强纪律意识和党性修养,班子和队伍建设效果显著。
2.1.2坚持“融”为重,党业融合更加具体。学校党总支与贺州市贺街镇寿峰村开展党建共建活动,打造“梧农先锋 情系三农”党建品牌,点亮服务“三农”初心;聚焦天等县上映乡连加村定点帮扶村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领域民生实事,落实帮扶经费,以购促产,助力帮扶村增产增收;结对帮扶金秀职校,协助该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成册,在技能比赛、科研援助上不遗余力;教学科研再创佳绩,学校主持教学成果项目,荣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自治区级和贺州市级课题立项9项;荣获“2021—2023年度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是全国400多个获奖单位中唯一的中职学校。
2.1.3坚持“人”为本,队伍建设更加有力。做好年度考核工作,学校获得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考核优秀等次,叶继炎同志获个人优秀等次;获贺州市“乡村工匠”、“贺州工匠”各1人;职称申报获正高1人、副高8人,完成干部选拔和实名编制招聘工作;获2024年区级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二等奖1项;顺利完成广西名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验收,完成2024年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及校内技能比赛,师生成绩显著;持续开展各类培训,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2.1.4坚持搭平台、促合作,产教融合取得突破。加入全国林木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广西现代农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广西供应链职业教育集团、广西农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增强学校社会影响力。
2.1.5坚持深改革、强创新,内生动力全面激发。成功申报职业教育教学各类项目,新增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把创办全国优质学校作为“第一目标”,在迎评促改、项目建设上积极作为,促进教育教学专业化创新性发展。
学校坚持党建引领学校职业教育教学,充分发挥学校特色优势,建“梧农”领导班子,带“梧农”“先锋”队伍,助力乡村振兴。坚持将党建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打造“梧农先锋 情系三农”党建品牌。学校党总支与贺州市贺街镇寿峰村开展党建共建活动,组建服务团队,开展产业帮扶、学历班培训、专题党课下乡进村、“七一”慰问等活动,受益村民、党员106人次。持续开展天等县上映乡连加村定点帮扶。学校聚焦天等县上映乡连加村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领域民生实事,落实帮扶工作经费80000元,以购促产,助力帮扶村增产增收,落实购买连加村蜜薯等农产品金额22335元。
2.2立德树人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构建“三全育人”德育工作格局,聚焦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效,健全德育工作机制,着力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2.2.1党建引领,德育先行,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党总支引领“双优”建设,严把学校发展质量关。2024年,“双优”建设领导小组带头制定年度计划,召开“双优”建设推进会议4次,研究决定重大事项,完善中层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制度和相关激励考核机制,全面激发创建活力。学校党总支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严格执行“三重一大”相关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增强干部纪律意识,确保政治方向。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加强党建品牌建设,促进学校社会服务和志愿服务发展,提升社会影响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2.2.2三全育人,立德铸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程,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开齐开足思想政治课,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格局。学校积极开展“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纪念五四运动一百零五周年活动讲话精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共9次,做到团队全参与,学生全覆盖。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推进“三全育人”政治工作格局,将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2.2.3活动育人,润德于心,持续争创“五育”并举的文化品牌。2024年学校团委积极作为,在思想引领方面,借主题团日活动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覆盖团员青年3965人次。在组织建设上,完善架构,规范团员发展流程,发展新团员200名,落实“三会两制一课”,开展支书培训8次,强化团组织凝聚力。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成功举办文化艺术体育周,书法、插花、手工艺作品展览及各社团的特色项目等10个活动纷纷登场,参与学生众多,丰富了课余生活且培养了学生特长与团队精神。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参加广西第十七届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暨2024广西校园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和全区职业院校“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活动,上交作品182份。在广西中学共青团公开课大赛中荣获三等奖1项,组织排练的舞蹈节目《节节高》在贺州市“同心逐梦五月欢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主题公益晚会中荣获“十佳人气节目”。社会实践及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有序开展,与周边2个社区合作,学生参与志愿服务472人次,增强了学生责任感并提升学校形象。
2.2.4师德高尚,育人有恒,不断完善“四有”老师的培养体系。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水平优秀、教育理念先进的德育工作队伍,提高德育队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年内组织了两期校级班主任能力提升班,完善《班主任量化考核制度》,积极发挥自治区级班主任工作室的带动作用,为班主任成长组建引领团队,搭建发展平台,进一步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和德育水平。学校班主任团队参加“2024年广西中职学校班主任能力比赛”荣获三等奖。
2.2.5实践德育,知行合一,不断拓宽“以党带团”的德育途径。以实践育人为基石,以服务育人为载体,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建设健全安全保障机制,积极整合思政教师队伍,共同参与组织思政课实践教学。以党组织为引领,党员教师借“党员先锋岗”带头示范,于社区志愿服务中引领团员学生,让奉献精神深植学生内心并强化党团影响力。学校深入社区开展多样服务,从文化节的精神滋养到义务的生活助力,既践行知行合一,又增进校社联系。环保公益方面,植树造林与垃圾分类宣传并行,有效提升学生环保与责任意识,化身环保卫士守护自然。同时,结合地方特色开展文化传承活动,学生在专家与党员教师指导下深入探究并传播本土文化,在增强文化自信时锻炼多元能力,为地方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活力,全面彰显了实践德育、知行合一以及“以党带团”德育途径的积极成效。
案例3:情暖桑榆,党团同行
学校积极探索“以党带团”德育新路径,尤其在敬老爱老志愿服务方面成效显著。学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党员教师依托“党员先锋岗”,带领团员学生深入社区敬老院。思政教师将此融入实践教学,在保障安全前提下,组织学生开展多样活动。学生们为老人表演精心准备的节目,陪老人聊天、下棋,给他们带来精神慰藉;还帮助打扫卫生、整理内务,在生活上提供助力。通过这些服务,奉献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党团影响力不断增强,校社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学生在党员教师引导下,深刻领悟传统美德,提升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以实际行动传承爱老敬老文化,展现了实践德育、知行合一的积极成果。
2.3在校体验
2.3.1合理开设各类课程。学校开设基础公共课和专业课课程,采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种途径丰富教学方式,课堂内外均深受学生喜爱。教师每年全员参与企业实践,骨干教师每年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及各种专业培训,提升自己专业能力。在学校及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理论学习满意度达97%以上。
2.3.2夯实打造校园文化。学校积极举办各类体艺活动,如文化体育周活动、元旦联欢晚会、“三八”女生节活动、新生篮球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庆元旦游园活动及书法、插花、手工艺作品展览等,组织学生参加全区市各类经典诵读、文艺表演等活动,组织开展进社区、进养老院等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学生众多,丰富了课余生活。校园文化与社团活动满意度达100%。
2.3.3积极改善生活环境。学校结合地理地势特点,依托“花园式”学校、“园林式”单位等,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合理布局,营造温馨、舒适的师生生活环境。学校还积极改善学生生活条件,努力提升饭菜质量,宿舍采用公寓化管理,学生生活满意度达98%以上。
2.3.4强化校园安全防线。学校始终将学生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建成安全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建成平安校园。定期与不定期开展校园安全大整治、大排查活动,结合主题班会、节假日放假、专题培训等加强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宣传教育,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健康测试及心理异常学生跟踪联系,组建一支学生护校队加强校园巡逻与排查,聘请物业公司做好校园安保和宿舍管理服务,与建东派出所、城区警务站形成警校联动机制,建立“护学岗”。学校坚决树立“安全第一”观念,年内未出现学生安全事故,学生校园安全满意度达95.76%。
2.3.5深化就业服务管理。开展真实场景下的工学交替教学,企业对这种教学模式非常肯定,学生、教师对行业标准有了新的认识,改变了实训标准和教学标准,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建立就业学生管理的跟踪和巡视回访制度,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后续管理服务和技术支撑,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达97.8%。
案例4:打好校园安全“组合拳”,安全教育显成效
学校从多维度出发,全方位、多层次地构建起了严密且坚固的校园安全防护网络,为全校师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保驾护航。2024年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4次、安全自查5次,举办法治进校园、消防知识、防溺水等讲座8场,开展灭火演练、应急疏散演练等活动5次。组织教师参加2024年国家安全教育“精彩一课”获“三等奖”,参加2024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教育情景剧荣获中职组优秀奖,组织学生参加贺州禁毒主题演讲比赛荣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申报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中职学校禁毒宣传教育路径研究的课题获得自治区教育厅立项。
2.4就业质量
学校聚力政策引领、聚焦技能培训、聚合各方资源,为学生搭建线上线下技能培训平台,提供完整的创业辅导、技能提升、岗位实训等培训,引领更多学生掌握实用技能及创业知识,提升创业就业能力,投身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践。
2024年毕业生总共1749人,其中就业1158人,升学514人,就业率为95%,与上一年度的就业率基本持平;对口就业率为77%,与上一年度的对口就业率相比下降了7个百分点,从各种专业类别来看(见图表1)::
2.4.1农林牧渔类:毕业生437人,就业人数407人,其中升入高一级学校260人。
2.4.2装备制造类:毕业生112人,就业人数112人,其中升入高一级学校14人。
2.4.3交通运输类:毕业生218人,就业人数208人,其中升入高一级学校16人。
2.4.4电子与信息类:毕业生201人,就业人数199人,其中升入高一级学校60人。
2.4.5财经商贸类:毕业生401人,就业人数399人,其中升入高一级学校117人。
2.4.6旅游类:毕业生180人,就业人数162人,其中升入高一级学校11人。
2.4.7教育类:毕业生200人,就业人数185人,其中升入高一级学校36人。
分专业大类毕业生去向一览表 | |||
专业大类 |
毕业生人数 |
就业人数 |
升学人数 |
农林牧渔类 |
437 |
407 |
260 |
装备制造类 |
112 |
112 |
14 |
交通运输类 |
218 |
208 |
16 |
电子与信息类 |
201 |
199 |
60 |
财经商贸类 |
401 |
399 |
117 |
旅游类 |
180 |
162 |
11 |
教育类 |
200 |
185 |
36 |
合计 |
1749 |
1158 |
514 |
表1分专业大类毕业生去向一览表
本年度初次就业起薪为3539元/月,比上一年度3293元/月增加246元,其中升入高一级学校的人数为514人,占到毕业人数的29.4%,同比去年下降6%。年内调查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7.8%。
案例5:校企双选,拓宽就业新思路
2024年学校与捞王(上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继续推进毕业生招聘工作,通过来校举办专项现场招聘会,不仅选聘中餐烹饪专业的毕业生,同时兼顾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作为校企合作单位,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了学生在岗位实习中学到真实本领,提升专业职业技能,更拓宽了就业创业思路,为学生进入职场提供发展空间和机会。尤其是针对建档立卡户的贫困毕业生,采取优先录用和提供到企路费补贴等暖心行动,为学校专业建设起到专门化的就业反馈新思路。
2.5创新创业
学校通过实施育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创新潜能被充分激发,独立、自主、自信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2024年,在自治区“未来工匠”主题活动赛中,陈玉玲、凤增梅等12位同学分别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骨干教师雷云、苏思琴、周秋燕等三位同志组成的团队在首届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模拟竞赛全国总决赛(职工组)获得三等奖。“互联网+创业”孵化基地成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载体,在本地扶农助农的电商销售活动中,学生通过开通开设网店、线上直播销售的方式,既帮助了贺州农产品拓宽了销售口径,又实实在在提高了学生在创业中的真实体验,提升了对接行业的能力。同时,园艺类、畜牧类、电商类毕业生通过独资、与人合伙等方式进行果树种植、畜禽饲养、自媒体网销等多个项目的创业探索,凸显了中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大的育人价值,是全面发展学生智力因素和个性品质的重要途径与载体。
学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积极进行尝试和推进,尤其加强了教师在创新创业能力的果敢尝试与培养。2024年由我校骨干教师雷云、苏思琴、周秋燕等三位同志组成创新创业团队,代表广西参加在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首届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模拟竞赛全国总决赛(职工组),在众多高校教师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三等奖,为广西争得了荣誉,为学校创新创业团队的提升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6技能大赛
学校深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方针,秉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以赛促改”的教育理念,切实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024年,学校派出36个代表队参加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了41个奖项,成绩喜人,其中一等奖4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27个。进一步展示了学校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采和熟练的职业技能。
案例7:建立机制,激发参赛积极性
学校高度重视技能大赛的组织、选拔和训练工作,对大赛立项、经费支持、设备购置、学生选拔、教师激励、学生成绩置换等内容进行了更新调整,建立目标责任制,对赛项进行分层分级管理,进一步激发师生参与大赛的积极性,高质量备战全国、自治区各类技能竞赛。在2024年全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企业经营沙盘模拟》赛项中,学校物流专业邹永恒、唐子筌、侯小莹、谢海飞4位同学组成的参赛队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在2024年暑假,他们受邀参加全国高等院校数智化企业经营沙盘大赛全国总决赛,更是斩获一等奖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3.服务贡献
3.1服务国家战略
学校发挥涉农特色与优势,服务乡村振兴。学校聚焦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需求,建设了规范、高水平的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推动产业培训服务标准的运用与推广,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培养了一批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3.1.1推进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学校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为中心,立足“乡村振兴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高素质农民”,突出农业新“三品一标”,构建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强化了耕读教育与乡土情怀的培育,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农村持续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3.1.2培训乡村振兴人才。依托学校紧密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组建的专业群,全面对接农业种养、精深加工、产品流通的全产业链,突破现有技术瓶颈,强化联合攻关、推广转化与集成应用,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全年共完成各类社会培训2890人,提高了乡村建设人才的培养成效,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成效明显。
3.1.4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原则,开发与乡村振兴战略、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丝路经济与农业国际化、现代农业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发展等培训项目,培养了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技能人才与治理服务人才。
案例8:围绕特色产业开展技术培训,助力乡村振兴
学校立足乡村振兴国家战略,高质量完成水库移民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育、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等各类社会培训2890人,项目总经费575.6万元,同比增长22%。2024年,学校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对平南县、蒙山县、岑溪市等6个市县区开展了粮油、大豆、农机手等技能培训,并进行多种形式的跟踪服务,打造了“贺街蔬菜”“芳林马蹄”“里村麻竹”“西岭药谷”“东荣柠檬”等产业项目作技术支持,开展良种良法、现代农业技术、产销对接等技术培训,助力“芳林马蹄”产业品牌收益2亿元、“东荣柠檬”2000多万元,科教兴农成效明显。
3.2服务行业企业
3.2.1学校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坚持“一县一业、一镇一品”为导向,采用“产学研合作与实践应用研究相结合、技能培训与服务提升相结合、技术攻关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技术服务与课程开发相结合、送教下乡与服务社会”服务模式,助力行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结合参培人员产业布局特点,学校先后为广西区内农业公司、合作社提供无人机操控、农机具操作、种养能手等技术指导服务,取得科教兴农成效。年内跟贺州美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广西力夫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藤县杰丰公司、藤县正誉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梧州市夏郢镇绿欣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贺州市山里人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助力本地产业的发展和拓宽学员本地就业渠道。
案例9: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企业开展电商直播培训
2024年,学校与贺州市山里人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贺州市原野种养专业合作社开展“一对一”的电商直播技术培训,旨在助力企业开展线上线下融合营销。该培训由企业入校学习,学校组织电商专业团队教师到企业“拉练”两个阶段组成:一是企业利用学校完善的实训设备进行预演,商定营销方案,二是教师团队到企业生产基地进行示范性实操,根据公司定位、产品特征,手把手指导企业进行产品包装、直播实操、引流、产品推广等,提高产品的线上曝光度和销售额。通过培训,帮助传统农业领域的企业掌握直播技术,让更多企业了解电商直播的重要性,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同时学校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专业的长足发展,树立科教兴农的新典范。
3.2.2结合贺州本地产业布局特点,对接现代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学校重点推进新农业态、智能电商、旅游康养、新能源汽车服务等产业的一系列合作,取得实质成果。
一是依托贺州市平桂区核心区打造的RCEP跨境电商出口选品交易中心,以及平桂区城投集团就贺州小家电基地成立建立人才共培机制,学校电子商务专业通过引进,跟贺州市平桂区人社局大数据产业园区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助力本地产业的发展和拓宽学生本地就业渠道。
二是为贺州农业产业发展和供港蔬菜基地培养相关基础产业人才,年内不断提升服务企业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和供应,其中为新希望集团、农贝贝公司、温氏贺州公司等常年建立师资互排,学生共培,企业优先等机制,为培养知农爱农新生人才基础铺设产业化通道。
三是瞄准贺州加快建设大湾区康养旅游首选地这一当地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学校与贺州西溪森林温泉签订校企合作战略协议,通过一年多的实践,企业入校和实习生派驻学习等方式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提升了学校服务地方、服务产业的能力。
四是在最新的产业升级中,锚定国家产业升级与职业院校的专业化发展的紧密结合,建立动态调节机制,年内完成新专业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申报,将学校原有汽车相关实训基地拓宽和提升为新能源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的人才培养基地,并开展对接当地汽车后援服务企业,进行层次丰富的职业教育宣传和企业入校专项合作行动,对培养人才方向定位和专业技能校准起到了实际作用。
案例10:打造贺州康养名片,梧州农校在行动
结合中共贺州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贺州市“康养”名片契机,学校聚焦贺州产业升级的新动向,紧密结合学校生态专业教学部和商贸专业教学部的办学实际,通过与贺州西溪森林温泉签订校企合作战略协议,年内通过互排师资、安排实习生前往贺州西溪森林温泉进行产业化学习,而学校中餐烹饪、休闲农业生产与经营、会计事务专业的学生通过在校扎实的专业能力,良好的礼仪举止,展示贺州青年人的积极上进的形象,用真心的服务和专业化标准迎接八方来客,提升贺州康养的实力名片!
3.3服务地方发展
3.3.1高质量开展社会培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学校大力打造培训品牌,积极开展各类短期培训,全年共完成各类社会培训2890人,其中全区水库移民培训1787人、全区高素质农民培育856人、全区基层农技人员培训115人、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及退役军人技能培训132人,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助推藤县种植新品种花生500多亩、岑溪种植韭菜花1000多亩、平南县优质稻300多亩,为地方打造“贺街蔬菜”等产业项目给予技术支持,助力“芳林马蹄”产业品牌收益2亿元、“东荣柠檬”2000多万元,科教兴农成效明显。在2024年全区高素质农民培育管理人员线上培训会上,学校作为16个厅属培训单位中唯一一个单位作交流发言。
3.3.2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助力帮扶村、校发展。一是聚焦天等县上映乡连加村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领域民生实事,助力乡村振兴,落实帮扶工作经费80000元。以购促产,助力帮扶村增产增收,已落实购买连加村蜜薯等农产品金额22335元。二是持续开展金秀职校结对帮扶工作,开展技能竞赛参赛交流活动,协助该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成册,组织我校与金秀职校骨干教师培训1期,指导该校师生参加全区技能比赛,教师获二等奖1项,学生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自治区重点课题获优秀等级结题。三是高质运营好“广西自治区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接待9所贺州市中小学校3000多名学生到校基地开展研学活动,获贺州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
案例11:精准化人才培养,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针对农业技能人才缺口大的现状,专注于涉农专业的“提质培优”和项目建设,产教深度融合,构建以需求为导向、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以能力建设为目的信息技术平台,培养有技术、善经营、能服务“三农”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产业发展和人才的成长。
助力打造区域品牌,有力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广西日报、梧州市电视台、钦州日报、藤县融媒体中心等多家媒体对学校的培训工作进行报道。获得在全国农业职教联盟会议、广西职教发展研讨会上作为广西农业职业教育示范特色学校作典型示范推广。
4.文化传承
4.1文化传承与创新
4.1.1鉴于中餐烹饪专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基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更新,新增了自主编写的广西贺州客家菜品制作内容,并优化了课程设置,将最新的烹饪技艺、餐饮管理理念以及文化传承等要素融入教育教学当中。
4.1.2教师团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材以及符合基地教学实际的课程体系,实现文化教育与烹饪技能的有机结合,强化传统技艺课程与现代技术课程的深度融合。
4.1.3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构建智慧校园资源共享平台。
4.1.4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中餐烹饪专业教育资源共通平台,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传承,通过建立问卷星、学习通等在线学习平台,将传统烹饪技艺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使文化传承突破时空限制。
4.1.5注重实践操作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全面利用武汉中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的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完善的中餐烹饪专业数据库和在线学习平台,达成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从而提升中餐烹饪教育的便捷性与可及性。
案例12:文化传承,技术赋能,实践创新,助推中餐烹饪专业新发展
学校依托广西示范性长寿贺州客家菜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开设《广西贺州客家菜品制作》特色课程,精准指向文化传承,实现传统与现代深度融合,提升专业教学与民族文化教育质量。同时,注重依托学校智慧校园,搭建数字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模式,深化教学维度,促进中职教育教学革新。此外,注重实践与创新,充分利用武汉中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的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校企合作,面向东盟开发双语微课,丰富《广西贺州客家菜品制作》特色课程数字资源,拓宽交流面,构建完备的专业数据库与在线学习平台,创新中餐烹饪教育理念与技术,有效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其未来发展筑牢根基。
4.2.1针对中餐烹饪专业的特性,学校引入人社第三方中式烹调师考证评估机制,举办职业教育烹饪专业成果展示活动等,全方位展现学生的烹饪技艺与综合素质。
4.2.2提升技能大赛参赛水平,确保每位参赛学生的综合水平达到考证要求。指导学生参加2024年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烹饪赛项,争取获得1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鼓励学生将技能大赛参赛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推动中餐烹饪行业的创新发展。
4.2.3在中餐烹饪专业教育中,提升教育质量与标准。通过武汉中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推动学校中餐烹饪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与老挝国家课程体系进行交流学习;通过制定和完善中餐烹饪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使其与国际烹饪教育认证体系相契合,提高学校中餐烹饪专业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案例13:考证引领,赛事驱动,国际交流下的中餐烹饪专业高质量发展路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积极引入人社中式烹调师考证评估体系,以考促学,搭建烹饪专业成果展活动等展示平台,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年考评学生200人次以上,通过率90%以上。以赛促教,以赛促创,激励学生将大赛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中餐烹饪行业注入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升级发展,2024年中餐烹饪专业学生参加自治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斩获1项二等奖与5项三等奖。学校积极与武汉中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具体开发获东南亚国家认证通过的课程标准2项,围绕《广西贺州客家菜品制作》课程开发制作双语微课8个,面向老挝等国外职业学校推广应用,助力中餐烹饪文化对外传播。
5.国际合作
为促进学校教学发展,拓展职业教育渠道,学校积极谋划国际化合作办学,加强国际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参加了东盟职业教育论坛、中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中国-东盟“中文+职业教育”联盟等国际交流研讨。
2024年4月29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开幕的“2024中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暨职业教育国际专业标准认证学术研讨会”上,学校成功入选“英国国家学历学位评估认证中心中方理事会会员单位”及“匈牙利国家职业教育素质资源库课程标准及数字化课程开发项目立项单位”。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叶继炎受聘为“英国国家学历学位评估认证中心中方理事会理事”。
2024年12月20日,学校领导带队到广西华侨学校参加了中国-东盟“中文+职业教育”联盟,并被聘为联盟理事。
2024年,学校的广西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客家菜东南亚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与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项目,把课程标准、PPT、讲义、习题、小视频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翻译制作,然后将成果上传至数字化职业教育平台,组建中外双方专家委员会,将制作完成的数字课程资源在数字化职业教育平台上线运行,向东南亚合作院校、机构推广使用。目前,该项目即将完成。
以上这些工作,为学校今后更好的依托区位优势,借助“中国—东盟”搭建的开放交流平台,融入“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共同体,走好“产教融合”办学之路,赢得更多的有利条件。
案例14:扎根本土,融通中外,携手开发课程资源
2024年,学校与武汉中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打造广西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客家菜东南亚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与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项目,同时组建中外双方专家委员会,对课程标准、PPT、讲义、习题、小视频等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翻译制作,并将制作完成的数字课程资源在数字化职业教育平台上线运行,向东南亚合作院校、机构推广使用,即实现了中外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也促进了学校中餐烹饪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迈出国际化办学坚实步伐。
6.产教融合
6.1专业建设
学校专业布局对接地方需求,立足于东融示范区经济发展和广西区内发展趋势,2024年根据贺州市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增设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学校现有招生专业15个,其中涉农专业5个,占总专业的33.33%。学校始终秉承“农校姓农”原则,加快畜禽生产技术、物流服务管理两个自治区优质专业建设,构建以涉农专业畜禽生产技术专业为主的专业群、以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主的专业群,紧密对接区域发展,形成典型专业群建设范式。2024年,学校成立专业群建设委员会,开展相关研讨活动,形成行业企业调研报告2份,专业群建设动态调整机制1份,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2份。
学校以优质专业建设为示范,以点带面,带动两个专业群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加强对招生计划的调控,不断提高生源入学质量,保持在校生人数达200人以上的专业达90%以上。
案例15:构建“三阶培养、四链融通”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群优质发展
学校依托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参与产教融合共同体和职业教育集团行业企业活动,紧密对接“1+X”证书试点评价组织,积极构建“三阶培养、四链融通”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了电子商务、会计事务等专业的优质发展。
年内,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群开设了具有现代学徒制特色的教学班级、订单班;组织了380名学生参加“1+X”证书考证,通过率达到了93%;组织师生参加专业技能比赛,荣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优胜奖4项;开发了校企合作教材《智慧物流基础》《农产品仓储与配送》2门;建设了数字化农产品物流实训平台,共建了专业群共享实训基地,充分发挥了专业群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了专业群的优化发展。
师生参加专业技能比赛获奖一览表 | ||
奖项级别 |
国家级 |
自治区级 |
一等奖 |
1 |
2 |
二等奖 |
2 |
2 |
三等奖 |
3 |
6 |
优胜奖 |
0 |
4 |
合计 |
6 |
14 |
表2师生参加专业技能比赛获奖一览表
6.2课程建设
6.2.1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岗课赛证融通课程标准。依据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学校发展特色和专业人才培养特性,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等,完善课程体系。结合产业岗位能力需求、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证标准、技能大赛竞赛规程要求以及精品课程建设标准等标准和要求,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构建岗课赛证融通精品课程标准,促进课程建设提质。2024年,学校构建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标准9门。
6.2.2深化产教融合,建设优质在线开放课程,打造专业教学资源库。学校积极加入全国乡村振兴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广西)数字金融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广西供应链职业教育集团、广西现代农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参加行业企业开展的各项产教融合活动,对接产业链,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结合各校专业发展优质课程资源,与广西玉林农业学校、金秀职业技术学校、广西桂林农业学校等学校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用、共享、共赢。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共建优质在线开放课程,打造教学资源库建设。2024年,我校与贺州仙草园、西岭药谷等企业合作,联合金秀县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建设《中草药栽培技术》在线开放精品课程;开发校企合作新型活页教材《智慧物流基础》1门、《现代养猪技术》《宠物解剖》2门、编写教材《农产品仓储与配送》1门、编写双语教材及建设教学资源课程《广西贺州客家菜品制作》1门、建设东南亚国家职业标准+《广西贺州客家菜品制作》课程标准1门。
6.2.3.积极探析中高职贯通课程衔接的现状、策略与保障,促进中职与高职间课程的有效衔接。学校紧跟职教高考改革新动向,积极主动探索对口升学中高职衔接途径,优化学生中职学习阶段课程体系建设等,不断构建完善畜禽生产技术、园艺生产技术、计算机应用、新能源汽车、物流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中高衔接课程建设的框架方案。
案例16:数智赋能,课赛共融,开创课程建设专创共育新局面
学校紧跟数智化技术迅猛发展步伐,在课程建设中,以财经商贸类专业课程为例,开启数智赋能、课赛共融、专创融合共育的新局面。一是跨专业课程整合,强化学生跨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及应用;二是实践导向,对接产业发展、创业比赛项目、真实创业项目,以“知识要点+实践案例+思政元素”的模式,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实现实践、实创与思政的同向联动育人;三是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聘请企业导师,形成专创融合师资团队;
四是课赛共融,在技能竞赛的激励下,课程专创融合教学成果丰硕:师生参加专创融合大赛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9 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优胜奖6项,累计获省级奖项25项,国家级奖项5项。
专创融合大赛获获奖情况一览表 | ||
奖项级别 |
国家级 |
省级 |
一等奖 |
1 |
9 |
二等奖 |
1 |
6 |
三等奖 |
3 |
4 |
优胜奖 |
0 |
6 |
合计 |
5 |
25 |
表3专创融合大赛获获奖情况一览表
6.3教学改革
6.3.1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场化育人。学校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数字化、新技术、新标准为引领,从课程资源、教师发展、教学方法三个维度立体推进岗、课、赛、证、创“五融合”的“三教”改革。一是不断完善信息化、数字化教育教学改革环境,建成畜禽生产技术专业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中餐烹饪专业自治区示范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基地1个;二是不断深入探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组织教师参加自治区级课堂教学比赛获三等奖1项、微课设计比赛获三等奖1项、班主任技能大赛获三等奖1项;三是落实产教融合,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实践,引企入校,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企业车间。
6.3.2教科研引领提质增效,促进办学质量提升。组织开展教
育科研课题及教学成果研讨会,积极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课题研究、申报教学成果奖,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学校多次邀请专家到校指导开题、成果鉴定等工作。组建督学组,开展教学督导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教科研氛围,教师教科研能力不断提高。一是全年已获批立项课题共24项,其中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项目3项、广西教育规划及专项课题3项、广西学校安全稳定课题1项、贺州市教育规划专项课题7项、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课题4项、校级项目6项。全年课题结题24项,其中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项目结题6项、广西教育规划课题结题6项、贺州市教育规划课题结题8项、校级项目结题4项。二是学校教师公开发表论文54篇,组织教师参加贺州市教育学会教学论文评比共31篇论文获奖。三是组织教师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培育、申报和推广研讨会,参加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申报,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主持完成校区教育教学创新团队的申报3项。四是全年共组织校级公开课54次,组织督学组成员进行了听评课及教学检查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6.3.3持续开展结对帮扶,与金秀职校携手共进。2024年,学校持续开展与金秀职校的结对帮扶工作,通过QQ、微信、电话等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帮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指导金秀职校老师参加全媒体运营项目省赛荣获优胜奖(即排名第六、二等奖),指导金秀职校主持的项目获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重点项目结题优秀等级,与学校联合申报的自治区级教学成果2项获二等奖。
6.3.4思想引领,理念先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实践,组织课程思政公开示范课,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以赛促教,组织开展学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通过课堂教学比赛、微课设计比赛、班主任技能大赛、思政课程大赛等教师教学比赛,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教学质量提升。
案例17:服务城乡发展的“四链”融通教学改革显成效
学校依托广西水库移民培训基地、畜牧养殖示范专业实训基地等省级项目,以助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切入点,对农商专业群实践教学改革展开研究。以畜禽生产技术为专业核心,围绕电商、物流、会计、计算机等专业组成农商专业群,即专业链;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制作,农产品销售、农产品物流,农产品服务,形成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全产业链”;实践教学以农村养殖种植、农村信息技术、农产品销售、农产品保鲜与贮藏农产品运输、快递派送、农村会计等岗位为“岗位链”;鼓励学生和农民到农村进行就业创业,创办种植养殖公司、农产品加工公司等形成“创业链”,从而形成了产业链-专业链-岗位链-创业链的“四链”融通的教学改革模式。
6.4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以先进教育理念引领教师发展,以多元成长平台提升教师素养,建成了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执着追求、勇于超越的优秀教师队伍。
6.4.1细化教师管理措施,激励人才建机制。一是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制定了《星级教师评比方案》《教师发展标准》,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二是加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出台了《选拔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办法》《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党员双培养机制实施方案》等管理办法,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台;三是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制订完善《教师成长激励制度》,召开教师专业发展座谈会,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6.4.2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升能力促素质。一是高度重视“四个相统一”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师德建设的领导体制,建立多渠道、分层次的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师德教育和培训机制。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与金秀职业学校结对帮扶在南京开展为期7天的专题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6.4.3加强教师队伍改革,培养人才增活力。高度重视干部培养工作,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职称、双师型教师,灵活引进和补充教师、结对帮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优化教师结构。2024年,年内推荐职称晋升了25人,正高级1人、高级职称8人、中级8人、助理级8人。新增“双师型”教师11人。新招聘实名编制人员6人。获自治区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二等奖1项,贺州市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一等奖1项,获广西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能力比赛三等奖3人,贺州市“乡村工匠”1人,“贺州工匠”1人。
学校把师德师风建设当作教师队伍的灵魂,通过组织培训,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引导教师成为“四有”好老师。学校制定了《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和《教师职业道德负面清单和失范行为处理办法(试行)》,规范教师行为。同时,宣传优秀教师事迹,组织观看《黄大年》《李保国》等纪录片,激励教师见贤思齐。2024年,教师在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中获自治区二等奖1项、贺州市一等奖1项,彰显建设成果,教师们正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
学校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对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和创新,以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这些技术不仅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环境,还推动了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的变革。运用数字化管理系统进行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等,提高管理效率和透明度。通过无感式数据采集和多模态数据融合处理,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智能化诊断分析,并提供即时性精准反馈,且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路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6.6实训改革
学校按照按照“主体多元化”实训基地建设思路,以人才培养、职业培训为目标,构建校企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共进的校内实训基地,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6.6.1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常态化的行业企业调研机制,基于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工作要求,开发设计实训项目和模块,形成了梯次递进的实践教学项目链,确保学生技能的逐步提升。
6.6.2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共同承担企业生产项目,将新技术、新标准、新方法、新工艺融入教学内容。
6.6.3创新实训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引入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革新传统实训模式。
6.6.4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工作业绩与学习成效并重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将学生的实训生产任务、科技研发、创业实践等项目产出列为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为解决传统实训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的问题,学校对畜禽生产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进行了改革,2024年,成功申报了畜禽生产技术专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并于9月投入使用。该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各种畜禽养殖实验和操作训练,掌握了畜禽养殖解剖的各项技能,既可以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的实训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又降低了实训成本,避免了传统实训教学中大量耗材和设备的消耗,提高了实训教学的效率和安全性,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6.7协同育人
2024年,学校通过校企共建畜禽生产技术、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协同育人中心,建成集学生培养、教师实践、学员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于人平台,促进学校产教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合作。以产教融合为支点,深入探索、研究协同育人新机制,以切实提高人才培育质量,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想方设法解决产教融合面临的突出问题,主动借政府的主导作用,根据企业实际需求与学校的教学相结合,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平台,积极与企业对接,不断探索与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学习、培训等渠道,协同打造高水平、高能力、高素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制订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科学协调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促进产教融合项目的落实,实现协同育人。
学校聚焦畜禽生产技术、现代物流新技术,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通过三教改革,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实践,引企入校,对标行业发展需求,校企联合“双主体”育人,对学徒班实行招生招工一体化,积极打造校企“双导师”制师资团队,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推动课程、师资、资源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形成校企研建设新专业路径。
学校积极探索实践“校企合作共育优质专业”育人新模式,在畜禽生产技术专业办学过程中,与广东华红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紧密合作,探索“产教相融,双能驱动,双证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一是高规格启动校协合作,搭建校企参与办学平台,与广东华红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畜禽生产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二是精心打造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品牌,于2024年与广东华红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开办联合培养订单班“华红班”。三是多措并举,开创订单培养新模式,开设畜禽生产技术校企合作课堂,广东华红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派技术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为订单班学生授课,学校安排订单班学生到集团各单位进行轮转式岗位实习。
7.发展保障
7.1政策落实
学校严格落实国家对中职教育免学费、学生资助等政策,始终把学生资助工作摆在管理的重要位置上,成立学生资助组织机构,严格履行学生资助发放程序,严格把控资助金额的发放使用和统计管理,确保学生助学金按政策、准时、足额、准确发放,切实推进和落实国家助学金政策。
学校日常加强学籍管理,严格按照规定办理入学、休学、复学和退学等手续,实施在籍学生的动态监管,既保障免学费学生数量准确,也保证后续学生资助等工作顺利进行。
年内办理中职免学费12478人次(其中上半年5974人,下半年6504人),资助金1372.58万元(其中上半年657.14万元,下半年715.44万元);办理中职助学金4257人次(其中上半年1967人,下半年2290人),发放资助金377.4万元(其中上半年177.65万元,下半年199.75万元);发放国家奖学金7人,资助金4.2万元;发放自治区政府奖学金102人,资助金20.4万元;办理中职大学新生路费补助100人,发放资助金5.05万元;普通高中大学新生路费补助36人,发放资助金1.95万元;全年成绩优秀奖评比共608人次,奖励金额3.892万元。
奖助学金发放一览表 | ||||
奖助类型 |
发放人次 (上半年) |
发放人次 (下半年) |
发放金额(万元) (上半年) |
发放金额(万元) (下半年) |
免学费 |
5974 |
6504 |
657.14 |
715.44 |
助学金 |
1967 |
2290 |
177.65 |
199.75 |
国家奖学金 |
7 |
1.2 | ||
自治区政府奖学金 |
102 |
20.4 | ||
中职大学新生路费补助 |
100 |
5.05 | ||
成绩优秀奖 |
608 |
3.892 |
表5:奖助学金发放一览表
7.2专项实施
投入1150万元建设建筑面积4900㎡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投入360万元建设建筑面积1463.06平方米示范性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项目;投入58.75万元建设建筑面积565.42平方米教室3间;投入15万对信都校区变压器容量扩容至800千伏;投入32.61万元对八步校区学生食堂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投入16万元在八步校区A栋学生宿舍楼顶进行校牌安装;投入29万元完成八步校区及信都校区的学生宿舍门更换288扇。
7.3质量保障
根据《广西梧州农业学校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学校诊改领导小组和质量办对诊断项目、诊断要素、诊断点进行了诊改,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7.3.1诊改工作常态化开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建立了完善的涉及全员、贯穿全程、覆盖全面、五纵五横衔接、网络互通的常态化诊改制度,重新编撰了《广西梧州农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规程》,修订了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办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制度、课程标准编制管理办法、教材建设管理制度、学生实习管理制度等,通过打造目标链、标准链,将学校目标传递到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实现目标链-标准链的有机衔接。
7.3.2诊改数据系统顺利运行。以智慧校园数据助力诊改校本数据平台,建有工作任务、目标计划、流程审批、招生就业、教务管理、课程教学、学生管理、资产财务、人事行政、物联网终端、质量管理等信息化办公平台,打破了原有数据孤岛,实现诊改平台的数据共享,推进“五纵五横一平台”建设,“业务+数据”原生整合,一站式服务大厅的运营指挥中心,实现数据统计分析、管理监控功能、分析决策三大关键功能,实时、常态化支撑学校诊改工作。
7.3.3诊改工作彰显成效。一是诊改意识已深入全校师生员工心中,全校师生员工对诊改工作的认识度和理解度到位,树立了质量意识,对诊改工作有相当高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二是“两链”已经有效传递和衔接。学校聚焦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建立规划目标,构建标准体系,完善制度机制,初步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目标链和标准链,学校层面与其它层面的质量诊改运行顺利,学校内部质量保证的主体作用明晰,“两链”能有效传递和衔接。三是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招生规模逐步扩大。通过对接区域内重点产业升级和发展,实施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增设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2024年招收全日制学生2628人,在校生规模达到了5703人。三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随着学校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推进,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科研成果有一定提升。2024年参加全区职业院校技能比赛获得了4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27个三等奖;培育申报了3项自治区教学成果并全部获得二等奖,顺利通过了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的广西中小学校名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验收。
7.4经费投入
7.4.1教育经费投入稳中有序。2024年,学校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多方筹集资金,确保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24年学校总计完成了预算收入8248.02万元。其中,事业收入479.37万元、财政拨款收入7255.01万元、学校其他收入513.64万元。同时加强了项目建设:一是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补助1081.06万元用于加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等项目建设;二是加强对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争取
到中央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614万元、自治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540万元、中央成品油价格调整对渔业补助资金100万元,投入运行保障284.29万元,在资金上确保了学校各项发展需求。
7.4.2经费使用合规有效。强化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重点保障教育教学资金需求。在管理上继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资金的收入和支出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在专项资产管理上,学校明确专项资金来源、使用范围、开支标准,审批人员、权限、流程,明确了相关人员的责任,按要求、按预算、按程序管理好项目资金,政策性经费、生均拨款、项目投入经费能及时到位,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8.面临挑战
8.1面临挑战
2024年学校教职工上下凝心聚力,紧盯西安市“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固本强基、补短找差,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与西安产业需求的匹配度,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
8.1.1国家与自治区教育发展战略对学校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贯彻国家战略,落实教育强区任务,适应广西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学校面临着如何提升重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对学校基础设施完善、专业调整、教育教学、社会服务、产教融合等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成为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8.1.2区域经济发展对学校专业建设提出新的挑战。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调整和迭代周期不断缩短,对学校专业建设和教育模式提出更高要求,如何服务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成为了学校专业建设面临的挑战。
8.1.3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学校教育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学校面临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学生多元化发展蓄势、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任务。在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中优化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使学生获得专业化发展、个性化成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课题。
8.2应对举措
学校必须抢抓职业教育黄金期,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围绕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双优建设”为引领,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优化内部治理体系,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
8.2.1树立内涵发展意识,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内涵是学校办学质量的充分展现。通过实施内涵发展战略,发挥优势、凝聚特色、打造精品、提高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8.2.2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学校要从战略高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管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设立更多产业导师特聘岗,鼓励更多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8.2.3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政课改革创新,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始终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塑造健全人格和阳光心态,着力构建育人长效机制,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
8.2.4践行服务优先理念,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牢固确立服务需求导向,建立健全以行业企业展需求为牵引的专业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培养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城市发展相匹配,努力为国家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发布:huangchunyan 审核: huangchunyan 时间:2025-1-20 10:18:37